《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研究》
结题评估报告
执笔人:沙丽琴
一、课题简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教育面对的是单独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21世纪开始,个性化教育、精英教育、特长生培养已成为当今各国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培养实践过程中,特长教育,个性发展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同时随着国家教育部对加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政策的出台,我国近50所著名院校针对艺术特长生政策、针对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的变革,打破了多年来高考分数惟一的模式。艺术特长生录取优惠机制,是多渠道选拔人才的积极措施,对那些文化课成绩一般,但在艺术修养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在这些背景下,对高中艺术特长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高中进行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模式研究,可以补充全面发展中系统学科理论的空白。我市各大高中所进行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然而缺少一种系统的理论指导。本人从2004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了多年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升华,有关方面的论文已在市级获奖。 21世纪初提出的创新目标也对本课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发展是在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高考的巨大压力。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培养子女学习音乐的心态基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提高艺术修养;二是增加子女升学“砝码”;三是多一条谋生之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少数艺术家的猛然致富,普通高校对音乐特长生的优惠政策,致使家长们有这样的想法与举措也情有可原。在这种没有纯正动机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音乐特长生往往会急于求成、盲目拔高技巧,而忽视音乐性,培养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乐匠,却不是能理解音乐的人才。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在这种非纯正动机的指引下,我们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人们对高中艺术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抽象的、思辩的理论认识,这种理论认识可以为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提供某种修正和增补,但却无法对艺术特长生专业培养的理论加以发展,甚至有可能使我们的实践走得更远。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起初要在离开高考压力和普通的艺术理论及大众的意识稍远的位置中进行。进行高中艺术特长生专业培养的理论研究无疑可以对高中生的行为进行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论证,并对在整体中的教学、管理、活动进行的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针对目前我市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理论缺乏,本研究依据创新教育的概念、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重点中学教育教学的侧重面出发,提倡学生专业发展的正确性,有助于推进艺术特长生的教学研究,填补我市高中阶段艺术特长生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的空白。
(2)实践意义
高中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视也同样使得应试教育地位的提升。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而产生的升学竞争形成了多种需求层面。作为艺术高中不仅要在升学竞争中的量,而且要做到升学竞争中的质的飞跃。在艺术高中因为应试而使得考试超出了原有的意义,艺术特长生的辅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应试而辅导,同样担负着高考竞争,及在竞争中所取得成绩的质量性责任,因此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学生在高中生涯中苦学能力、知识、情感意志,使之适应高考作为选拔人才为目的的事实。
高中教育的目地是为了有更多的人在高考中取得最好成绩的纯粹性,其教育意义也就被扭曲。从时代和社会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与学生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应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狭隘的功利的来看待高中阶段的教育,也不能单纯地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来评估一个学校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够着重关注这个题目孩子会做吗?这张试卷考了几分?在班级排第几名?等等。然而高考的成绩好坏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评估学校工作的权威,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它具有在学校工作的诱导性,在学校工作中的人才培养的相对短期的成果能起到广泛而巨大的社会效应。由此可见,作为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在现实中要遵守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任务和学校艺术高考的短期责任规律。当孩子们走出学校,他们所带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知识,而是这个学校给他留下的信念、习惯和能力。而这些,并不是能用一张试卷来考量的。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从这样两方面所进行的实践研究。
(二)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的持久性,提升中学生艺术素养,创造良好的学校艺术氛围,营造良好的学校艺术教育环境,促进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的良性发展。
2、研究内容
(1)发现每个学生兴趣特长,因材施教是培养特长生的重要基础。
(2)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创新是培养特长生的显著特点。
(3)培育创新精神是培养特长生的关键。
(4)良好心理素质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特长生成长的必备条件。
(5)怎样培养音乐特长生进行情感体验。
(三) 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信息检索,整理、归纳、总结现今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初步明确艺术特长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并结合我校实际操作中已有的经验,运用分析、筛选、优化等手段,初步形成符合我校特点的艺术特长生培养的实际操作策略;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组内成员理论素质。
2、调查研究法:调查现行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现状,分析得失成因,分析影响特长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对策实践框架的构建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检验,通过实践得到培养模式及操作的策略,通过实践检验培养模式及策略的有效性,从而不断使研究的结论不断得到优化,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5年11月初我们就成立了课题组,确定课题名称及研究内容,认真学习有关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最新理论,借鉴初中、小学在艺术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订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艺术特长生培养教育实施方案,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可具体操作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2016年1月我们申报溧阳市级备案课题获得通过,紧接着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会议,向全体成员介绍了课题基本情况,分解课题研究任务,合理分配,各展所长,明确具体分工。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本课题的理论专著学习及其他相关课题的成果进行文献研究,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采用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了开题相关工作的部署。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交流学习心得,撰写学习笔记。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围绕“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不定期进行课题理论研讨活动,以专题研讨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课题组成员先后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学》、《爱乐》、《歌剧》等文献资料。通过理论学习,拓展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使课题组成员有了广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 “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研究”成了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2)围绕“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主题,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展示等研讨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原创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设计等上传到课题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学实际多次开设校级公开课展示,研究讨论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等。
围绕“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主题,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交流反思等教研实践入手,研究高中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策略、模式等,积累第一手资料,撰写教学总结和教研论文。在实施艺术教育方案时,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隐性成果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立足实践,研讨深化
由于学科特点所限,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上有着很多的特殊性。个别差异性强,对基本功及天赋要求相对较高,培养时间相对要长,素来就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所以培养方式比较特殊,不适宜大规模培养。
1、小团体化教学
由于音乐特长生包括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器乐(种类很多)等、以及兼报表演、舞蹈、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学生,所以种类很多,而每个同学具有很大差异性,所以专业训练以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或在课外,充分发挥各种同伴团体的作用,使他们在求知方面能够通过互帮互学获取知识,让已经会的学生指导不会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为教学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的信息技术更新很快,为配合教学,一些上课用的硬件设备、软件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通过筛选有益于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创设高考的意境,学生感官受到刺激,是他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文化课学习方面的优化
艺术班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学生不但要考专业,文化成绩也是大学录取的关键。音乐生往往认为,只要能弹好琴唱好歌就行了,文化知识并不重要。而纵观许多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没有哪一位是不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学习音乐艺术就好比在建造一个金字塔,文化底蕴越深,塔顶就越尖。正如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先生曾精辟的概括道:“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才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很难想象你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有的学生专业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因此,文化知识和音乐知识两者皆不容忽视。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①把握好时间段。对于艺术生来说,时间是更重要的,因为一般来说,艺术生真正用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是很短的,基本上也就是三个月,剩下的时间同学们都是花费在学习艺术课上,所以课题组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间段,这三个月是同学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去学习文化课的,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掌握典型例题,这样来快速增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②第二,有一定的学习自制力。对于艺术生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制力,很多同学之所以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成绩不佳,就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好的自制能力。课题组老师指出,大部分的艺术生因为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养成了散漫自由的学习习惯,所以往往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缺乏自制能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学习。
③第三,不要使用文化生的学习材料。课题组老师指出,不要使用文化生的学习材料,艺术生和文化生所学习的东西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且考试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对于艺术生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应该使用艺术生的学习材料。
4、学生管理上的优化
随着社会飞跃发展,学习高中音乐特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如何管理这些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潜能,使之考入理想的大学,高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具体如下:
首先,加强专业课的管理。由于高中音乐特长生不仅需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外,还需要根据学校日常管理规定参加文化课程学习。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不能平衡发展,导致文化课程一落千丈。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高中音乐特长生文化学习管理,有效提升文化素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文化素质与和专业技能平衡发展。
其次,在管理高中音乐特长生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插班的管理方式。对于音乐特长生的管理,大多数高中学校均采用单独组建班级的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证音乐特长生的专业课程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施,也能够确保同文化课程同步实施,然而这种管理方式极易导致大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追究其原因在于音乐特长生能够超常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是对文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差,最终升学率越来越低。因此,在高中音乐特长生管理方面,应该实施采用插班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学生专业课程成绩同文化课程课程相持平。
第三,定期组织开展音乐特长生的学习会议。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善于总结分析,并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够制定出一个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特长生衡量标准,从而培养出专业性强、素质高的音乐人才。
本课题中心组成员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扎根于音乐教育的课堂,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高效调动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喜爱,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不断拓展艺术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显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上了各级各类优秀的示范课,讲座,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或获奖,在溧阳市级以及常州市级的各类竞赛中均获得好的成绩和荣誉。所辅导的学生在溧阳市级以及常州市级的各类竞赛中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音乐高考成绩及录取的院校较之前有很大的提升。
课题研究成果(一、公开课、讲座)
公开课 | 执教者 | 执教范围 |
《视唱练耳》 | 沙丽琴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大三和弦》 | 唐 微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大三和弦》 | 周 雯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音律》 | 朱 幸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我们的田野》 | 袁 英 | 溧城中学小学校级观摩课 |
《歌唱》 | 沙丽琴 | 溧阳市级公开课 |
《音乐高考备考策略初探》 | 沙丽琴 | 溧阳市级讲座 |
《中国功夫》 | 武玉琴 | 溧阳市燕山中学级观摩课 |
《青春舞曲》 | 武玉琴 | 溧阳市燕山中学级观摩课 |
《浓郁乡情》 | 沙丽琴 | bbin真人校级观摩课 |
《网页制作》 | 吉春花 | 溧阳市燕山中学级观摩课 |
《七和弦》 | 唐 微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旋律中的三和弦》 | 周 雯 | 溧阳市第三中学校级观摩课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朱 幸 | bbin真人对外公开课 |
课题研究成果(二、论文)
论文 | 作者 | 获奖?发表等次 |
《高中音乐课“艺术小天地”的开展研究》 | 沙丽琴 | 《成才之路》 |
《领悟新课标 树立新观念》 | 沙丽琴 | 《文理导航》 |
《浅谈互动性教学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运用》 | 沙丽琴 | 《中学教学参考》 |
《谈歌唱中的“语言”》 | 沙丽琴 | 溧阳市一等奖 |
《浅谈音乐高考中声乐考试“怯场”的现象》 | 朱幸 | 溧阳市二等奖 |
《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优化策略》 | 沙丽琴 | 溧阳市二等奖 |
《浅谈艺术高考中的乐理教学》 | 唐 微 | 溧阳市一等奖 |
《论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 | 周 雯 | 溧阳市一等奖 |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 | 袁 英 | 溧阳市二等奖 |
课题研究成果(三、教师各项荣誉)
教师姓名 | 获奖内容 | 获奖时间 |
沙丽琴 | 溧阳市第九批骨干教师 | 2015.12 |
周 雯 | 溧阳市高中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 2015.6 |
周 雯 | 常州市高中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 2016.3 |
朱 幸 | 溧阳市高中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 2015.6 |
沙丽琴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5.10 |
周 雯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5.10 |
唐 微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5.10 |
袁 英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6.6 |
吉春花 | 初中信息化教学能手 | 2016.10 |
沙丽琴 | 溧阳市艺体卫先进个人 | 2016.12 |
沙丽琴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5 |
周 雯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5 |
唐 微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5 |
袁 英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06 |
周 雯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10 |
唐 微 | 溧阳市优秀辅导教师 | 2017.10 |
课题研究成果(四、学生获奖)
姓名 | 获奖内容 | 获奖等次 | 获奖级别 |
尤孟亭 | 独奏 | 一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翁茗羿 | 独奏 | 一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吕可馨 | 独奏 | 一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宋丽君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吴博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蒋嘉阳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黄靖博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管雅婷 | 独奏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何宇晴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杨逸鹏 | 独唱 | 二等奖 | 常州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高可塑 | 钢琴独奏 | 一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朱莉雯 | 钢琴独奏 | 一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黄鸿宇 | 钢琴独奏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张樊 | 钢琴独奏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陈奕绰 | 萨克斯独奏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狄倩 | 古筝独奏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周杨润 | 独唱 | 一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熊笳妤 | 独唱 | 一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狄倩 | 独唱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张樊 | 独唱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潘志港 | 独唱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潘友 | 独唱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朱莉雯 | 独唱 | 二等奖 | 溧阳市高中生三独比赛 |
课题研究成果(五、录取院校)
姓名 | 录取学习 | 专业 | |
钱奕臻 | 南京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萨克斯) | |
张筱雅 | 南京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钢琴) | |
邢 岚 | 西安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
潘丽安 | 常州工学院 | 音乐学 | |
徐御潇 | 大连大学 | 音乐表演 | |
强诗凡 | 南京小庄学院 | 音乐表演 | |
杨 帆 | 南京小庄学院 | 音乐学 | |
沈星辰 | 浙江传媒大学 | 音乐表演 | |
董恬甜 |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 音乐学 | |
杨晨茜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音乐学 | |
谢慧智 | 南京艺术学院 | 音乐学(乐器修造) | |
黄靖博 | 南京师范大学 | 音乐学(师范) | |
陈俊豪 | 南京晓庄学院 | 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师范) | |
王荟菁 | 苏州大学 | 音乐学(师范) | |
何宇晴 | 苏州大学 | 音乐学(师范) | |
管雅婷 | 苏州科技学院 | 音乐学(师范) | |
姜珊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音乐学(师范) | |
吕可馨 | 南京师范大学 | 音乐学(师范) | |
吴星逸 | 苏州科技学院 | 音乐学 | |
周文婷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音乐学 | |
葛知韵 | 南通大学 | 音乐学(师范) | |
课题研究成果“2017年音乐高考成绩”(六、高考成绩)
四、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科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但效率不高,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课题研究尚未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2、优化教学体系,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比较零散,文字记载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上传工作有时不太及时。
3、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调整。个别教师在开展公开课研究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收获甚浅。对教师的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何精心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使其对学生道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还是一个长期的研究内容。力争做到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
4、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报告、教师教学案例及教学论文等形式呈现,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德育感知方面的研究,即学生道德修养的实践活动还需深入。此外,如何将课题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日常教与学的具体过程中,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课题之行始于足下”,路漫慢其修远兮,真心地希望各位专家、有识之士与我们一路同行。
课题组
2017.11.20